马,对于中国古代的国家来说有着巨大的政治军事意义,早在周朝就有专门的御马之人。太仆二字最早出现于《周礼·夏官·太仆》这是最早的为皇帝御马的专门官员。随后被秦汉沿袭,为天子所执御,几乎历朝历代沿置,直至清朝废除。作为我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机构本文会以时间点为划分,从唐朝以前,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为三个节点来研究太仆寺的发展。
一、唐朝以前太仆寺的发展
“太仆”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夏官·太仆》,书中是这样描述“官有太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命,为王左驭而前驱”。到了战国时期,作战方式从选择平坦地方的车阵战到野战和包围战的这种转变,使得骑兵开始重要起来。
西汉骑兵
西汉时期骑兵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力量的主要象征。于是战马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军事和国家实力的象征。骑兵行动便捷灵敏,能够大范围的活动变换,以达到出其不意的从各方包抄敌人,成为军事打击方面的重要力量。正因为骑兵的具有这些优势,所以除了士兵的灵活性,还需要良好的马匹。
这就证明了马在古代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多少马匹,是证明的他在当时经济、军事力量最好的象征之一。中国的养马业出现的时日较早,在《世本·作篇》中记载“相土作乘马”,从商朝第十一世相土开始饲养马匹,马这个物种开始广泛的使用起来。在商朝车战是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据考古发现商朝的战车是四马二轮,如若开战会需要大量马匹。《尚书·牧野》中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责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可见商朝末期国家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马匹供军队使用。
到了周朝,养马数量的不断增加,产生了许多管理马的官员,如:驭夫、马志、趣马、太仆等。郑樵在《通志》中记载“周官有太仆下大夫,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如今太仆之职。”周代太仆在王的左右为王驾车,可见太仆是被王所信任他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秦朝时设立三公九卿,太仆为九卿之一专门管理养马事务,这是国家首次提出由专人管理全国养马事务。到了汉朝,在养马制度方面基本上延续秦朝的方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上写道太仆与秦官掌管车马,下设两丞掌管地方车马。三国时期太仆,曹魏承袭汉制,晋给予太仆青绶。南朝时期几乎不设立此官职。
二、唐宋时期太仆寺的发展
隋朝统一,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九卿失去的了实质的权利,但隋专设立太仆寺以管理车马畜牧之政,其所属官职有卿、少卿、博士等一百二十人,所辖机构中有令、丞、牧监。从唐朝起,太仆寺成为历朝历代重要的养马机构。
1、唐朝时期太仆寺的发展
由于马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凸显位置,唐代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太仆寺是唐朝重要的养马机构,太仆寺、驾部、尚乘局都是唐代重要的马政机构,太仆寺下属的各牧监是唐朝最重要的养马场所,其生产的马匹主要是负责军队中的供应、邮政的传递、皇室的御马、官员车马的供应和皇室的祭祀、宴会享乐以及少数民族的互市贸易之用。
太仆寺主要是负责生产环节的供应。马匹是国家一切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基础之一。唐朝刚建国时马匹很少,唐朝借鉴隋朝灭亡的经验,任用张万岁管理,并在二十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马匹数量飞速增长。
太仆寺的主要职能有:全国马匹的饲养和繁殖;负责全国车辆马匹及其相关的制造;为皇帝出行驭马驾车;每年对马的祖先进行祭祀;整理相关账目便于以后的官员查验;时而会被皇帝派遣出使其他国家等。
地方的马匹尤其下设的牧监掌管,是国家在地方重要的养马场所。在京西北的草原地带,建立了不少的国营牧场,唐代初年,兰、原、秦、渭四州设立陇右牧监,后在关中设立八马坊,在这两大牧区各辖48监,其中上监养马5000匹以上,中监3000匹以上,下监1000匹以上,到高宗麟德年间,官马已达到70.6万匹,玄宗继位后对马政进行整顿,国营畜牧业继续发展,天宝年间国家马匹就有30多万,其中监牧的的兴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监牧、军镇和屯田形成德三位一体的边防体制。
政府鼓励地方养马,给与养马人一定奖励和保护的政策,《新唐书》中记载到“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由此可见唐代官私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2、宋代时期太仆寺的发展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后周恭帝被迫退位,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宋朝建立初期多承袭后周的制度,中央管理马政的机构有左右飞龙院、太仆寺和驾部。这些机构共同对马政进行管理,但是在管理上还是与前代有所不同。
中央管理马政机构有左、右飞龙二院、由两飞龙使管理,五代时期地方割据,战争频繁,局势混乱导致了宋初地方牧监多位荒废,缺少马匹繁衍生息。太仆寺在宋建立之初养马的能力较小,元丰改制后,其成为统管全国马政的机构职能也由此扩大。
元丰年间政府下令“废群牧置使,以职事归太仆寺”,于是太仆寺在宋朝正式成为统管全国马政的机构。王安石在变法中推出保马法和户马法,变法失败,这两种法律被取消后,太仆寺职能加强。可好景不长元丰改制后,驾部的权利渐趋扩大,最终在高宗时取代太仆寺太仆,成为统管全国马政的机构。
宋代与其他朝代情况有所不同,宋太祖即位后忙于统一南方,而南方多山地并且水域较多不需要太多战马。在后来战争中需要用马时,从民间买马加上战俘获得的战马并加强管理。从整体来看,宋朝时期政府掌管马政机构的变化与其从分散到逐步统一的政治局势较为相似。
三、元明清时期太仆寺的发展
1、元代时期太仆寺的发展
蒙古族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十三世纪蒙古贵族建立了元朝,从元世祖开始就逐渐形成完备的御马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参照前朝遗制进行管理。元朝初期把马政交给兵部管理,到了世祖时期,废太仆院同时设立太仆寺,隶属于中书省,级别为从二品,这比历朝历代的掌管马政的机构级别要高,从此处可以看出元朝政府对太仆寺和御马的重视。
主要职能与其他朝代大体相似都属于马匹的饲养(尤其是军用马匹),管理、贸易等方面。除了太仆寺之外还设有尚乘寺、典牧监、等从不同方面进行马政管理。除此之外元朝政府专门为马匹修订了相关法律,如:《至元新格》、《大德律令》中都可以看到有关损害马匹者会获得严厉的惩罚,如:《元史》中记载:“诸使臣辄骑怀驹马者,取与各笞五十七,及以车易马者,俱坐之。”
2、明代时期太仆寺的发展
明代太仆寺为从三品衙门,洪武初年所有制度都在初创时期时,太仆寺也是如此,所有制度几乎参照民间养马方法制订。最终形成以太仆寺一群牧监一群一养马民户”四个层级的马政管理体系。养马主要处于江北空闲的丘陵地区,便于进行放牧。由于太仆寺养马业的繁荣,库银较为丰裕致使明朝政府比较依赖大仆寺的库银。
这些银两经常被皇室挪用或者是被权贵太监贪污,最终库银缺乏,出现无银子可以支配的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万历九年间进行卖马,太仆寺的库银有所回升,由于万历年间的三次战争:平定蒙古人叛变,支援朝鲜,平定播州之役;边镇年例增加,皇室、各部开支不足进行挪用等方面,所以库银很快又出现下降趋势。
这种长时间数量巨大频繁的花销,造成太仆寺财政困难,加之万历末年辽东战事的消耗了巨大军费开支,明朝江河日下的境地也是愈发严重,导致太仆寺穷困潦倒名存实亡。
3、清代时期太仆寺的发展
顺治年间设立太仆寺,主要进行马价、库存、考核及政府办事沿途所需要的马和骆驼。机构组织设有太仆寺卿满、汉各一人,太仆寺少卿满、汉各一人,左司员外郎满、蒙各一人等职务。太仆寺下设右翼左翼两厂,有防御、骁骑校、护军。左右两翼牧场负责繁殖和训练马匹,调配给八旗各营军用、拨给清帝行围扈从的官兵使用和木兰行围进行使用,清朝除了朝廷专门的御马机构,还通过茶马贸易的方式以补充清王朝马匹来源。
为了更好的加强对马匹的培养,设立均齐制推动牧场的牧放、训练等制度。后均齐制废弛,官员为了不受处分,对马匹进行以多报少从中获利。吏治腐败,八旗兵训练废弛,致使牧厂衰落,马匹虚缺,马政废弛是在所难免的事情。随着清王的衰败,太仆寺也结束了他的历史。
四、总结
中国古代马政事业的发展伴随着朝代的兴衰和统治者是否重视畜牧业以及马的饲养进行的。太仆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可以看出一个朝代的军事乃至国防的发展,而且对于研究朝代前后政治的关系还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礼》
2、《世本》
3 、班固《汉书》
4、郑樵《通志》
5、宋濂《元史》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展厅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hanting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