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这种鸟儿从它的名字上就带着悲剧色彩。

因为传说中他的杜是杜宇的杜,而杜宇是古蜀国的悲剧之王。

鹈鴂_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_崦嵫 鹈鴂

三星堆或许代表着神秘的古蜀国文化

传说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神人,统治蜀国,是为望帝。在他治理下,蜀国日益昌盛,这个时候从荆地顺水漂下来一具尸体,到了郫这个地方,人们把他打捞上来,他却复活了。杜宇任命他为丞相,由他外出治水。但是望帝乘鳖灵外出和鳖灵的妻子私通(鳖灵妻子从哪儿来的,故事没提),鳖灵回来后,他十分羞愧,于是将帝位禅让给鳖灵,从此到山里隐居。

这是扬雄《蜀王本纪》上记载的故事,《禽经》上说,望帝隐居之后,化为杜鹃鸟,到了暮春就啼叫。

陶宗义的《说郛》上认为望帝私通丞相妻子,当了隔壁老王的故事不可信,鳖灵一定是逼迫望帝退位,望帝在深山里变成一只鸟儿,后悔自己救了这么一个人,导致权力易手,所以就昼夜悲鸣。

鹈鴂_崦嵫 鹈鴂_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三星堆神鸟

不管怎么说,杜鹃从一开始他就带着悲剧,再加上它鸣叫的时候正是暮春之际,百花凋零,所以人们认为这个鸟儿的悲鸣让春天都为之躲避,再加上杜鹃的叫声悲苦,甚至整夜啼叫,人们把它嘴上的红色当成了啼出来的血——杜鹃啼血更增加故事的悲痛。偏巧这时映山红开,人们将这满山遍野鲜红的花儿和杜鹃啼血联系在一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杜鹃悲鸣出来的血染红了——所以这种花又多了一个名字:杜鹃花。

崦嵫 鹈鴂_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_鹈鴂

映山红

正所谓: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用杜鹃的悲鸣已经不足以表达这悲情,要借助这颜色来诉说人间悲情,这比窦娥都厉害了。

除了杜鹃、杜宇这两个名字,这鸟儿还被称为雋周——这是师旷在《禽经》对他的称呼,还说他叫怨鸟,为什么这么称它雋周,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在屈原的《离骚》里他被称为鹈鴂(tí jué):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他担心鹈鴂的鸣叫让百花凋零。

鹈鴂_崦嵫 鹈鴂_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杜鹃

辛弃疾认为这鸟儿跟杜鹃不是一回事,他写过一阙《贺新郎》,在题目里他便说: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

所以在他的诗里鹈鴂和杜鹃是一起叫的: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但更多的文人认为这两种就是一只鸟,如果鹈鴂真的就是杜鹃的话,这个名字一定是从鸟鸣之声中变化而来的。

这种鸟还有一个奇特的名字叫谢豹——这是一个奇怪的名字,杜鹃跟豹子有什么关系?还要谢谢豹子?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_鹈鴂_崦嵫 鹈鴂

杜鹃

晋朝的张华说是因为杜鹃这种鸟整夜悲鸣,叫声最悲的时候,他就倒挂在树上,叫声如同谢豹。(啼苦则倒悬於树,自呼曰谢豹)

原来是根据这种鸟的鸣叫声起的名字。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说这是吴地对杜鹃独有的称呼。

“吴人谓杜宇为谢豹。杜宇初啼时,渔人得虾曰谢豹虾,市中卖笋曰谢豹笋。唐顾况《送张卫尉》诗曰:‘绿树村中谢豹啼。’若非吴人,殆不知谢豹为何物也。”

吴地没有杜宇化鸟的故事,所以他们就根据鸣叫声把这种鸟称为谢豹,把和这个时候有关的虾啦、竹笋啦都冠以谢豹的名号,他还举了唐朝一个诗人的句子:绿树村中谢豹啼,如果不是吴地的人,谁知道这谢豹是什么啊?

崦嵫 鹈鴂_鹈鴂_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杜鹃

他这话说得有点绝对,唐朝的段成式博闻强记,不光知道这种鸟叫谢豹,还知道有一种虫子叫谢豹,而且不在吴地,在河南。

虢州有虫名谢豹,常在深土中。司马裴沈子常掘坑获之。小类虾蟆而圆如球,见人,以前两脚交覆首,如羞状。能穴地如鼢鼠,顷刻深数尺。或出地听谢豹鸟声,则脑裂而死,俗因名之。

据他在虢州(这地就是在的河南灵宝一带)所见,这种虫子,稍微类似虾蟆却圆圆的如球,见到人,用前两只腿交叉覆盖着头,就像害羞的样子。能像鼢鼠一样在地里挖掘洞穴,顷刻间就能挖掘几深尺。它之所名叫谢豹,实则是因为听到谢豹鸟叫声,就会脑裂而死,因而叫它谢豹。杜鹃是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_崦嵫 鹈鴂_鹈鴂

酉阳杂俎

但是大家觉得谢豹如果只是鸟叫声就没意思了,后来演化出了一个故事。

《树萱录》上记载:

“昔人有饮于锦城谢氏,其女窥而悦之,其人闻子规啼,心动,即谢去。女恨甚,后闻子规啼则怔忡若豹鸣,使侍女以竹枝驱之曰:‘豹!汝尚敢至此啼乎?’故名子规为谢豹。”

有人在成都谢家喝酒,谢家女儿偷偷看上了他,但是这个人听见杜鹃名叫,就要回去了。姑娘生气了,再听见这鸟儿叫,仿佛是豹子叫一样,她让侍女拿着竹枝去驱赶,说:“豹,你还敢在这叫吗?”

有趣的是,故事里的男子为什么听到了杜鹃的叫声就要走呢,这肯定是一只四声杜鹃,因为这种杜鹃的叫声听起来像是“不如归去。”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_鹈鴂_崦嵫 鹈鴂

不如归去

提醒在外的游子赶快回去。

所以杜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思归。”——这是一种让人思乡的鸟。

不知道是不是跟思归有关,杜鹃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子规”,《禽经》上说:“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宇。”也就是说最初在江边一带被称为子规,想必最初也是从劝子归变化而来的。

不管谢豹作为相思的鸟儿,还是让人归去的鸟儿,杜鹃的声音里都带着悲苦。

鹈鴂_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_崦嵫 鹈鴂

杜鹃

甚至人们都把它当成不吉利的鸟儿。

《酉阳杂俎》上就说:

杜鹃,始阳相推而鸣,先鸣者吐血死。尝有人出行,见一群寂然,聊学其声,即死。初鸣,先听者主离别。厕上听其声,不祥。厌之之法,当为犬声应之。

杜鹃鸟在阳气上升的时候开始鸣叫,第一个鸣叫的鸟必然吐血而死,如果有人出门看见一群杜鹃在树上鹈鴂,谁都憋着不叫,这个人如果学杜鹃叫,也会死。即便你不学,第一个听到杜鹃叫的人也要和亲人分离,上厕所的时候听到杜鹃叫,也不吉利。当然也不是没有破解之法,这个时候如果你大声学狗叫,就可逢凶化吉。

这哪儿是杜鹃鸟啊,这分明是杀人刀,还好有破解之法。

鹈鴂_崦嵫 鹈鴂_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南朝有个诗人叫鲍照,他有一次出门就遇见了一只杜鹃,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看着这只杜鹃,他想到了古蜀国的帝王,可怜这悲苦的鸟儿在树上啄虫子吃,哪儿有一点当年天子的样子,诗的最后,他说感念这生死变化无常,内心一阵悲怆涌来。

鹈鴂_崦嵫 鹈鴂_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杜鹃

按照段成式的说法,大概他是第一个听见杜鹃叫的,后来他就死在了乱军之中。

李白晚年被流放,遇赦归来,走到宣城,看见杜鹃花,他就想起了自己当年在蜀地听到杜鹃悲鸣,就写诗说: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按照段成式的说法,李白这是在想我咋这么倒霉,想必当年在蜀地听见杜鹃叫没有学狗叫吧——当然这是我臆测的。

杜鹃叫声再悲,但它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宠儿,除了上面提及的这两位,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许多赫赫有名的诗人,都为它写过诗。

近代文学大家郭沫若先生写过一篇《杜鹃》,作为四川人,他说杜鹃是他老乡的魂魄所化,提起它就有说不尽的诗意。但是郭沫若却不喜欢杜鹃,因为杜鹃自己不营巢,也不孵卵鹈鴂,他们把卵产到莺的巢穴中,小杜鹃孵化之后,还要把别的雏鹰都推挤出巢穴之外。

崦嵫 鹈鴂_鹈鴂_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郭沫若先生

杜鹃竟然是如此欺世盗名,如此残忍。

我一直以为他说的杜鹃习性是近代动物学家发现的,后来我读杜甫的《杜鹃行》,看到:“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杜甫说的就是杜鹃生子自己不养,让别人来喂——原来古人早就知道这点。

鹈鴂_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_崦嵫 鹈鴂

苇莺喂杜鹃

不过杜甫讽刺的唐肃宗与玄宗父子之间的事情,郭沫若写此文的时候,正是1936年,正是日寇窥伺中华的时候,他把日本比作杜鹃,说的是他们在中华文化下哺育下长大,却如此狼子野心,恩将仇报。对于中国,他当然是希望是凤凰,必然在火中涅槃重生。

这么说来,两首诗的意境就差远了。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_崦嵫 鹈鴂_鹈鴂

凤凰涅槃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展厅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hanting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