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乔按:时下“书法热”,除了专业创作者,很多非专业朋友也喜欢拿书法作为兴趣爱好。尤其借助当下便捷的网络,可以轻易地晒晒作品,或者对别人的作品发表看法。

当下,最热门的书法话题要数“丑书”之争,因为很难有公认的标准,导致很多争论莫衷一是。有的作者被网友搞得灰头土脸,干脆回怼一句“专业才能和专业讨论”“不和业余讨论专业问题”,一句话:你不懂。

普通大众——或者没有专门练习书法——或者练了达不到专家水准的书法爱好者,到底有没有资格欣赏、评价一件专业创作的书法作品?如今似乎成了问题。再者说,人民大众对于某人、某类书法作品的“集体评判”,到底具不具备为作品创作水准下判断的资格?再进一步,今人能否创作出像王羲之《兰亭序》那样被专业人士和普罗大众一致认可的书法作品……这类问题很多,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和各种讨论。

但有一点儿基本可达成共识,既为“书法”,有别于“写字”,毕竟有“法”。而这个法,则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踏入书法之门。

俞黎华先生告诉我,他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专门写了一本如何欣赏书法的书,让普通人也能看懂书法,轻轻松松欣赏书法艺术。我听后大为赞赏,这个选题实在太好了!除了选题好,特别好的是,由身为山东大学书法专业教授,大半生治学严谨,著作等身的他来撰写,更可以让读者放心去读,走进书法。而不必担心被“丑书”误导,走火入魔。

俞黎华先生,1953 年4月生, 祖籍绍兴。 1989 年由蒋维崧夫子推荐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为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书法学教授。

书法作品 1988 年获山东省美协、书协主办的“齐鲁书画大奖赛”书法一等奖等四项,《书法》2002 年第4期专栏推介其人其书 。出版著作《书法基础教程)《汉代 曹全碑》《俞黎华书法作品集》等4部;第一作者出版《毛笔书法入门教程–篆、隶、行、楷》4 册;参编《山东文化志 艺术卷》系“书法篆刻篇独立撰稿人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文学典故辞典》等5部;在《书法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 70 余篇、书法作品近千件。2003 年在山东大学举办个人书展是百年校史教师举办个展第一人。两次参加国际书学研讨会,论文收入《研讨会论文集》并发表 。1991年应邀赴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讲学、办展。2017年应邀赴韩国忠南大学参加”韩中书法交流展”。曾主持多年山东自学考试书法专业命题及阅卷工作。为《山东省 文化志 书法篆刻篇》独立撰稿人。 在山东大学先后从事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书法教学科研工作,授业学生逾万名(包括通选课学生)。从业40多年来,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学三个方面都有重要建竖。

下面请看山东大学已退休书法专业教授俞黎华文章——

加强书法审美能力之我见

俞黎华 文

自觉强化书法审美意识,可以说是现代人书法学习与创作进步的途径。书法怎样才能写得好,不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头上训练的经验方法,还要“笔墨当随时代”,反映时代特色,在生活体验感悟中,寻找出新的笔墨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热方兴未艾,出现了“展厅效应”、“展览书风” 等社会现象。应该说书法热,促进了人们艺术创作的热情和追求,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发现了一些在书法创作方面的年轻人才。但是对于缺乏一定艺术鉴赏能力的初学者,对如何正确理解书法,特别是对于传统书法中道法自然 的理念,基本规则的恪守方面,也暴露了无须讳言的缺失。

简述审美理论与审美经验的关系_审美能力_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

俞黎华先生

对生活的自觉体验和审美意识的提高。除了思想上的要求,从艺术上来说,尽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艺术的审美能力。的确又有高低大小之别。书法因为其抽象,需要一定实践体验,所以说书法审美是颇具难度的 。需要长期多方面的艺术磨炼和储备。具体说来,应从与书法紧密相关的几个方面,提升文化修养与审美素质方面加以解决。

首先是提高文化修养。 有一位颇有知名度的书家,抄写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落款云:录李後主诗……应该是李后主词。寥寥几个字,出了两个硬伤,显然不仅仅是笔下误。还有,抄录毛泽东主席词《沁园春 雪》将词中“成吉思汗”误为“成吉思汉”, 暴露了作者文史常识性的欠缺。

我们再援例,细说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为例。不仅用字平仄谨严,遣词平实艳丽,一句一景,把读者带入画境。其中 黄鹂和翠柳、白鹭和青天颜色的对比;鸣鸟、飞鹭、拂柳、高天(流云)动态及其联想,使眼下的画面丰富鲜活起来。千秋雪、万里船的历史遐思,自然会从门窗里放飞出来的思绪,象天上的白云飞逐相随,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情感就会在心中自然生发。相信此时此刻,书法者为情所动并被感染。所以有人将“书法”一词,取其谐音谓之“抒发”,不无道理。自然而发的书写,就不是单纯地抄写,而是融入自己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艺术再创作。文学的功能,是对审美进行奇异的再造,在追求真善美上,具有巨大的启示性,这也可以视为完整的书法审美,参与其中的创作过程,即共同创作出优美的意境。我们再回头试想,一个连这首诗,都记不下来,更谈不上被诗情画意所动的人,如何展开艺术的想象,谈何文学的感染力和意境,只能是一种抄写。没有情感的抄写,称不上书法。所以提高文学修养,也是提高书法审美的“他山之石”。

其次,是培植热爱生活的素心。在人类生活中,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人们还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美是一生的修行。审美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生活之美在于发现与创造。据说当年北大的学生帮助朱光潜打扫院落时,将一大堆长期保存在墙角的树叶,给清扫出去了,引起朱先生不快。因为那是他雨夜聆听“雨打芭蕉”的“乐器”。北宋的大儒朱熹,不仅是位文豪哲人,还是一位盆景的营造大家。他将燻炉安放在盆景后面,袅袅青烟如江山之雾,营造了“清窗出寸碧,倒影媚中川”的诗情画意,这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的审美结晶。像这样生活中具体的审美事例,实在是不胜枚举。只要是具备了的热爱生活之心。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人眼中,但凡“遥看草色近似无”的早春之景,水乡斑驳的粉墙,刚沏上的绿茶审美能力,沉浮和热气冉冉的升腾,白瓷盘中青涩的苹果、孩子的涂鸦,爱人的汗颊,深树的鸟鸣,水里的锦鲤,全都是美的。

增强书法欣赏能力,要多加赏析优秀的古今书法精品。书法有一个特点,看久了,就会产生心摹手追的欲望和实践;相反,经常置身粗俗低下的书法环境中,就会发现自己的水平明显下降,犹如优秀运动员,喜欢和高于自己的对手比赛同样的道理。“眼高手低”,是从艺者的常态,学艺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眼界。手不断追求眼界之中的高标。而在这种追求中,眼界又随之提高开阔,眼界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假如说“眼低手高”,那所谓的高,一定是不知好坏的糟高(糕)。

欣赏是书法艺术整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无论对于书法创作者,还是欣赏者来说,学会欣赏都是一种更上层楼的有效方法。

审美能力_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_简述审美理论与审美经验的关系

俞黎华书法作品

对书法作者而言, 需要在创作中,对相关的优秀作品,进行学习性的欣赏,这种欣赏带有借鉴学习前人经验的明确目的。书法艺术规律强调“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不借鉴学习,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古今书法家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对前人优良传统的学习,和在传承基础上的发展。欣赏活动还存在于创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自己作品,与他人相关方面进行对比审美能力,对比中容易找出自己的问题,便于改进。在学习过程中,对比是很好的办法。有目的比较与吸收,是借鉴的重要环节,往往比泛泛地学习更有实效。书法圈内有“ 字怕悬”之说,指的是把自己的字挂在墙上,有些问题立马就能彰显出来,或者几天之后,逐步暴露出来,不必动辄拿着书作,请名家去请教。我曾见过有一书法青年,拿自己装裱好的作品给笔者的老师看,先生敷衍几句,事后对我说,哪有拿自己正式作品让人指点的?分明是展示而非请教。这方面启功有自己的经验, 就是把自己的作品挂起来自己检查。发现有问题的字,重写几个,选一个较为满意的贴上,看有没有好的改变。启功又提到向他人请教不够虚心之外的一种现象:说向一些专家请教,难免他们隔靴挠痒,或者人云亦云,反倒使请教者无所适从。所以既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也要有一定的定力和己见。徐悲鸿曾有副对联:独持己见,一意孤行,就是此情景的表达。

加强书法审美能力,主要是依靠个人从以上方面的自修学习,同时全社会要把书法这个即古老,又高雅书法国粹的审美教育,落实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审美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教育之中,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种层面,通过书法进课堂、进校园、进万家活动。提高全社会的书法审美能力。(此文是 俞黎华先生近作《书海楫舟》一节)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展厅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hanting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