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来自北京的导演梁子因为工作关系来到上海,和房东蒋先生住在了一个屋檐下。

她按北京习惯叫他蒋叔;

而她眼里这个不结婚、不工作的怪叔叔则因为她直爽率真叫她姑奶奶。

后来相处久了,就有了一个纪录片《房东蒋先生》。

2017年4月30日23时58分,蒋洪樑先生去世,享年74岁。

蒋先生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2004年纪录片作品《房东蒋先生》的主人公,我们因此认识了这位老克勒

巨鹿路305弄64号,曾有过一栋小洋楼。

那是蒋先生的老宅。

蒋先生出生在解放初期,老上海的一个资本家家庭。父亲去了香港,母亲带着妹妹去了美国。留下18岁的他,和一栋老房子。

这一生老克勒,蒋先生靠着国家对没收资产的补贴,他不用工作,游离于社会之外;也许害怕房子被外人占据,蒋先生一生未娶,孤独于家庭之外。

他喝欧式红茶,自己煮咖啡、做三明治。年轻时是个跳舞高手。

他静静在这栋父母留下的房子里独自生活了大半辈子,默默地和这房子一起老去。

2002年,市政动迁,老房子必须拆除。律师和拆建组签了合同后,他连着两个晚上没睡着。但是他说他没有回想过去,只想好好吃一餐。最多想想后半辈子怎么过。走的当天他一边说天多好,一边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再见吧,我的房子。哦,也多余了,我走了。不会再见了,走吧!

他不得不离开这栋他守护了一生也束缚了他一生的房子。

搬家前,他睡不着觉,在房子里乱踢杂物。临走时,他轻轻锁上大门,仿佛只是要出一趟门。

离开前,他说:“这该死的房子,我终于可以离开它了。”

这一句,包含了太复杂的感情。

历史已经悄悄地改变了很多东西。它使这些关于老宅的秘密越来越沉重,沉重地让蒋先生缄默而迷恋。

老宅见证了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十里洋场,记住了上海解放的历史关头,铭刻下文革时期的暴风骤雨,注视着改革巨变的新上海。

老宅因此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器物,它将历史变革、家族盛衰、人情冷暖、梦境现实一古脑地交给蒋先生,去忍受,去承担。这一次轮回,是整整六十年。

顽固的个人。顽固的历史。顽固的命运。

一个中国的故事。

老克勒_克来斯勒mpv_克扑勒

13年前,蒋先生的老宅被拆了。13年后,蒋先生也走了。

有人说老克勒终究是要绝版的,他们是上世纪50年代前的残照,是品红酒、打高尔夫、开游艇的上海新贵们模仿不来的,因为那种“精致”与奢华无关,而在于细节。梁子住在他家,也享受了他烹饪的午饭以及晚饭后他煮的红茶。

蒋先生喜欢每天默默地看着锦江饭店。小时候他们一家带着奶妈来吃饭,一桌不过40元。13岁以后,虽然家里佣人很多,也必须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

老克勒_克扑勒_克来斯勒mpv

有人爱《房东蒋先生》里蒋先生的精致讲究,爱他的老克勒精神与情调;有人爱蒋先生淡然下的深情,爱他嘟囔的话里那些爱与怀念。

蒋先生守了老宅六十年,拆迁前的最后一夜却踢着要丢弃的东西,一遍遍说着“要离开这个该死的地方了”。

克扑勒_克来斯勒mpv_老克勒

一个人,在这个空荡荡的大宅子里,那么多漫长的日夜,他到底想过什么,又想了多少,数不清吧。细水长流的生活才是最精彩的故事。

被独自留下的怨念老克勒,被赶出家门的苦难,失而复得的复杂,一人生活的寂寞……蒋先生是有那么一点怨恨这个宅子的吧,所以他说“离开这个该死的地方”、“我一走了就永远不回来了”、“人生的一张纸翻过去了,再不要翻回来了”……

不经意地流露,让人觉得,是爱得狠了,是失望让人怕了。

克来斯勒mpv_老克勒_克扑勒

历史变革、家族盛衰、人情冷暖,都被一股脑地抛给他。所以,一切过后,他给了自己一个想要的世界。

他不结婚、不生孩子;他只有简简单单的人际关系,几位老友;他吃西餐、煮红茶、喝手冲咖啡、用复古打字机打英文信件,在这宅子里复制着旧时的生活方式。

他喜欢使用各种工具,强调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甚至洗衣服他也不用手,甚是有趣。

他守着房子,守着房子里过去的时光,守着房子里独一份的记忆,倔强而执拗。

克扑勒_克来斯勒mpv_老克勒

蒋先生让导演梁子帮他把宅子前的玉兰花树拍下来,他说这颗玉兰花能开五百多朵,一千不到,他数过。

他还说,“玉兰花开的时候,叶子都没有,全是花。”

独占枝头,绽放得恣意且纯粹,也美得纯粹。

有些房子不在了,有些人走了,但故事还在。今天,我们再看一次《房东蒋先生》,只为纪念。

纪录片

《房东蒋先生》

欢迎关注《财经生活家》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展厅资源,一年会员只需2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站长微信:zhanting688